首頁>農業>資訊
浙江種糧“三創新”
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。悠悠萬事,吃飯為大,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糧食安全作為“國之大者”,這根弦繃得越來越緊。然而,對于地處沿海發達地區的浙江而言,種糧并非易事。
七山一水兩分田,浙江本身山多地少,土地高度碎片化,加之稻谷種植成本剛性增長,比較效益愈發走低。糧地之爭、糧經之爭,如何破解?這不僅是道政治題,更是一道民生題,既要扎緊“米袋子”,又需拎穩“菜籃子”,還得鼓起“錢袋子”。
前不久,秋收時節,記者行走之江大地,驚喜發現,通過制度創新、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,浙江種糧漸入佳境。今年,浙江夏糧和油菜的播種面積、畝產、總產實現“三增”。其中,夏糧播種面積275.4萬畝,較上年增26.1萬畝,增幅達10.5%,占全國總增長量近19%。
制度創新,一地多得
10月中旬過后,秋毛豆開始上市。經過流水線的“梳妝打扮”,新鮮摘下的豆莢顏值大增,顆顆飽滿、干凈鮮亮。如今,產品不僅在上海站穩腳跟,還銷往全國20多個省份,這讓涵萱家庭農場的老板李正泉底氣十足。
李正泉的農場位于龍游縣塔石鎮勤裕村,其老本行是種糧,因為糧食效益低,前幾年開始嘗試稻豆輪作。一季毛豆每畝有1000元純收入,不少農戶自發跟種,面積迅速擴大,為此,李正泉每年帶兒子得花一個多月專門跑市場。
“有了這兩條生產線,再配套保鮮庫和冷藏庫,大公司愿意收,心里就有底?!毖巯?,李正泉自己種了1800畝的稻豆輪作,還間接帶動了全縣300戶農戶,總面積達到1.5萬畝?!艾F在,我們再創新,利用毛豆收完后的冬閑田種油菜,推廣‘稻-豆-油’新三熟模式,效益更好?!?/p>
李正泉算了筆賬,采用基質育秧、機插栽培、綠色防控等技術,早稻畝產可過千斤,毛豆鮮莢畝產將近1500斤,再加上一季油菜,三者相加,畝均產值可達7170元,比傳統雙季稻模式多出一倍多,關鍵水旱輪作,還有利于改良土壤、減少病蟲害。
秋收冬種時節,浙江晚稻由南至北陸續開鐮,一手抓節流,減少地頭損耗,另一手開源,充分挖掘冬閑田,穩定小麥生產,擴大油菜種植,統籌種好蔬菜。今年,全省冬種意向面積達980萬畝,較上一年度增長約20萬畝。
在桐鄉市聯豐村,“宏望農業”老總范仉正忙著在秋收后的稻田里種伊樂藻,這對后續養殖小龍蝦很關鍵。這里采取稻蝦輪作,不開挖環溝,不破壞耕作層,只需適當加固加高田埂,充分利用水稻收獲后到翌年6月上旬這段空茬期養蝦,就能增加近2000元凈利潤。因為效益好,短短時間,截至去年底,全省就推廣了近20萬畝。
除了稻豆與稻蝦輪作,此類創新還有不少,如稻蛙、稻鴨、稻鱉等,以及早稻與西藍花、鮮食玉米等。尤其是稻漁綜合種養,由于化肥、農藥用得少,甚至有些基本不用,經營主體們大多選擇優質水稻品種來提高身價,主攻中高端市場。去年,浙江“好稻米”評選中,“稻漁模式”所獲金獎占總數的半壁江山。
“通過種植制度的創新,既能提高復種指數,挖掘耕地潛力,騰出更多發展空間,又能增加收入、改善土壤,符合綠色發展的主基調?!闭憬∞r業農村廳糧油首席專家王月星告訴記者,去年,全省新型農作制度面積超過了402萬畝。
技術創新,科技賦能
“943.3公斤!”11月3日下午,江山市峰田家庭農場的地頭傳來歡呼聲,這里進行的正是高產競賽中單季晚稻“甬優7860”的百畝方測產。農場主陳彥福當場揭秘:“這塊田首年種就如此高產,就在于技術創新,用了600公斤雞糞,還有15公斤鉀肥?!?/p>
江山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胡依君告訴記者,近年來,市里擴大高產競賽的參賽范圍,鼓勵引進優新品種,提高獎勵標準,目的就是為了激發種糧主體積極性,推廣好品種、好技術。今年,全市12個早稻高產示范片,平均畝產達615.2公斤,高產增產十分顯著。
據介紹,農業農村部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項目實施以來,浙江每年再配套3000萬元資金用于高產創建,有效地撬動了地方積極性,這讓很多實施縣不約而同將目光聚焦技術創新。在臨海市永豐斯敏家庭農場,農場主郭斯敏對缽苗栽插設備贊賞有加:“雙季稻靠搶時,其最大優勢在于大齡秧苗無損移栽,能明顯提高連作晚稻畝產,一畝增收近百元?!?/p>
缽苗機插就是2017年時,溫嶺市以實施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項目率先引進試驗示范的。截至去年底,溫嶺已有20臺缽苗插秧機,日插秧能力達600畝,接下來還準備購置37臺。驗證確實對搶時大有裨益,包括臨海在內的多個地方快速跟進。
浙江勞動力成本高,如何節本增效成為關鍵所在。對此,浙江倡導綜合施策,不僅關注好品種,更聚焦關鍵環節的機械化、智能化,以實現“一綠三高”,即綠色發展,高產、高質和高效,而這些都離不開科技賦能。比如重點推廣的疊盤出苗、機械化種植與深施肥及除草同步等技術,所節出的成本、增加的產量,就是直接效益。
此外,浙江還充分利用數字化改革成果,通過社會化服務覆蓋更多生產主體。余杭區就借助空天地一體化水稻遙感技術,為精準施肥用藥提供科學依據;在嵊州市崇仁鎮,當地種糧大戶用手機可在家監測稻田的“健康”狀況;另外如種糧補貼發放,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專門開發了“惠農政策直通車”數字化應用,讓大戶一鍵“云上辦”,種田變得更輕松。
組織創新,抱團扛旗
“若不是九村抱團,這個數字化大米加工廠項目很難落地,我們也不敢投資。如今集中采收后,再也不用往外拉,單日大米加工能力就有150噸?!笔崭?、進倉、烘干、加工、包裝,所有環節有條不紊,桐鄉市石門鎮春麗橋村黨總支書記張衛興早熟稔于心。
早在2007年,春麗橋村就組建起興農糧油農機專業合作社,開啟了村集體種糧之路。在張衛興看來,種糧效益雖不高,但市場風險小,具備規模效應后,對村集體經濟而言,其實是筆可觀的經營性收入,既能促進基層黨建,又能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,還能為周邊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,可謂一舉多得。
近兩年,在浙江,除了像石門這樣由村村抱團組建糧油公司,還有社社抱團型、龍頭企業帶動型等多種組織形式,種糧規模均在萬畝以上,牢牢扛穩了種糧大旗。樂清金穗水稻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就是13個種糧合作社抱團而來,形成生產、銷售、信用“三位一體”合作;星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則作為龍頭企業,采取“1中心+萬畝田+N高素質農民大戶”模式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有了這些更高層級的組織形式后,生產經營機制的創新隨之跟進,主要就體現在引導糧農從賣谷子到賣大米、打品牌,效益提升更顯著。2020年,浙江把“規?;Z食生產經營者自產稻谷加工用地”納入種植類附屬配套設施用地范疇,并結合農業農村部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的實施,加大項目扶持力度,培育壯大優質稻米產加銷一體化經營主體隊伍。
杭州市余杭區的變化就十分典型。自從有了加工中心,杭州良加米業的老板姚初良便把“服役”多年的舊機器拋之一旁,他種了3000多畝水稻,如今不光自己用,還面向周邊農戶提供稻米烘干、加工等社會化服務。盤點近兩年的變化,他歸結為“兩高”:優質稻比例越來越高,賣米比例越來越高。
數據顯示,2021年,浙江782個優質稻米產加銷一體化主體,總共種植了近75萬畝水稻,占全省晚稻種植面積的9.3%,但年銷售稻米超過32萬噸,占全省稻米總產量的10.7%,僅此一項,便可畝均增效446元。
在王月星看來,無論是村集體種糧,還是社社抱團,或者產加銷一體化發展,都是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一種組織創新,通過產業鏈延伸、附加值提升,來倒推糧食規?;N植,既提高了種糧效益和積極性,又能確保守好“飯碗田”,關鍵是為優質稻打品牌奠定了扎實基礎,尤為適合經濟發達地區的“穩糧之道”。
編輯:董雨吉